我国不断增强罕见病防治与保障力度 提升诊疗能力 降低用药负担
核心阅读
近年来,断增我国不断增强罕见病防治与保障力度。强罕多学科会诊,见病降低提升精准诊疗能力;加强研发、防治负担纳入医保,保障让患者有药可用、力度用得起药;多方协同,提升一系列政策相继出台……2000多万名罕见病患者正受到社会各界更多的诊疗关注和呵护。
2022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用药对罕见病用药开通单独申报渠道,断增支持罕见病用药优先进入医保药品目录,强罕已有45种罕见病用药被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见病降低覆盖26种罕见病……近日举行的防治负担2022年中国罕见病大会公布的好消息让罕见病患者倍感振奋。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保障定义,罕见病是力度指患病人数占总人口0.65‰—1‰的疾病。我国人口基数庞大,各类罕见病患者绝对数不小。中国罕见病联盟的数据显示,我国罕见病患者达2000多万人。组建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成立中国罕见病联盟、一批罕见病用药获批上市、一部分罕见病用药被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我国在不断增强罕见病防治与保障力度。
324家医院组建诊疗协作网
每周四中午,北京协和医院国家级罕见病会诊中心都会组织各科资深专家为1至2名疑难罕见病患者进行多学科会诊。同时在线上会诊的,还有来自各地罕见病诊疗协作网医院的医生们,共同为罕见病患者和家庭提供治疗方案。
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遴选324家医院组建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建立双向转诊、远程会诊机制。北京协和医院作为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的国家级牵头医院,建立了国家罕见病多学科诊疗系统,“一站式救治方案”让患者平均确诊时间从以往的4年缩短至不到4周。随后,各级医疗机构陆续响应国家卫生健康委要求,通过中国罕见病诊疗服务信息系统进行罕见病病例诊疗信息登记。
“深入开展疑难罕见病研究,是推动医学科技创新的重要举措,也是增进罕见病患者健康福祉的必然要求。”北京协和医院院长、中国罕见病联盟副理事长张抒扬说,通过多学科会诊提升诊疗能力,才能挽救更多患者生命。北京协和医院从建院之初保存至今的400万余册病案,为罕见病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病例资源。此外,还要培养更多有情怀有担当的好医生,能诊能治罕见病。
加强罕见病知识普及与培训非常重要。罕见病病例少,大部分医生缺少诊疗经验,客观上导致了罕见病诊疗难度大。中国罕见病联盟执行理事长李林康说,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办公室和北京协和医院组织线上和线下培训,涉及数十个罕见病病种,覆盖了22个城市的10万余名医生,有效提高了社会认知和医生的识别、诊断、治疗能力。此外,协作网打通远程会诊、双向转诊路径,探索为罕见病患者开展多学科诊疗,有效提升了罕见病诊疗质量。
已有60余种专用药获批上市,45种纳入医保
研发难度大、成本高、周期长、市场需求小,罕见病用药往往被称为“孤儿药”。只有加强罕见病药物研发,才能让更多罕见病患者有药可用。
“对于罕见病患者而言,有药可用永远都是第一位的。”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毕井泉建议,设立罕见病治疗药物研发基金,对于罕见病研发项目给予补助。同时,鼓励社会资本设立罕见病基金,资助罕见病治疗药物开发。
“我们密切关注罕见病患者用药需求。”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王江平介绍,通过实施《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指南》《“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等,引导企业加强研发治疗罕见病的特效药物,支持企业在罕见病药物研发中发挥主体作用。将罕见病药物纳入小品种药、短缺药管理,开展集中生产基地建设和生产供应监测、供需对接,推动建立短缺药品供应保障联盟,充分发挥国家医药储备蓄水池作用。
我国实施对罕见病治疗药品优先审评审批的政策。2020年新修订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明确,将具有明显临床价值的防治罕见病的创新药和改良型新药纳入优先审评审批程序,对于临床急需的境外已上市境内未上市的罕见病药品在70日内审结。国家药监局的数据显示,目前,已累计批准60余种罕见病用药上市,数量和速度都在快速提升。
罕见病患者有药可用,还得用得起药。近年来,我国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不断降低罕见病患者用药负担:
——将更多罕见病药物纳入医保药品目录。2022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对罕见病用药开通单独申报渠道,支持其优先进入医保药品目录。截至目前,已有45种罕见病用药被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覆盖26种罕见病。
——组织罕见病药品国家谈判。国家医保局医药服务管理司司长黄华波介绍,2018年以来,通过谈判新增了19种罕见病用药进入医保药品目录,平均降价52.6%。下一步,将持续推进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完善谈判药品配备机制,提升罕见病患者用药可及性,努力为罕见病患者提供更好保障。
多部门合力推进防治与保障工作
罕见病是诊疗挑战较大的疾病领域,也是全球共同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罕见病防治与保障工作需要社会各界大力支持。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罕见病防治与保障工作,各部门从诊疗、医保、用药、科研、教育等不同领域出台一系列政策,合力推进我国罕见病防治与保障工作驶入快车道,给更多患者带去希望。“罕见病是一个社会问题,涉及多个部门,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局长、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办公室副主任焦雅辉表示,下一步,要依托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继续落实双向转诊、远程会诊机制,建成全国罕见病的医联体,并逐步引导大医院回归主要接诊疑难病、罕见病等的功能定位。
面对罕见病诊断率低、治疗能力差、缺乏治疗药物三大难题,北京协和医院牵头,联合中国罕见病联盟,积极同国家卫生健康委沟通,向财政部申请专项经费支持我国罕见病诊疗水平和防治能力提升。“十四五”期间,国家通过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拨付专项资金3.22亿元,将支持超过4万例罕见病患者及家系的遗传检测,支持超过9000例罕见病疑难病例多学科诊疗,开展825场医生罕见病诊疗能力培训。
预防出生缺陷疾病是做好罕见病预防的关键。近年来,我国不断完善出生缺陷防治体系。国家卫生健康委妇幼健康司司长宋莉介绍,全国婚前保健机构、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机构已有4000多家,产前诊断机构已达498家。对苯丙酮尿症等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的筛查已经在很多地方普及,通过早期筛查、尽早治疗和干预,能够帮助患儿回归正常生活。
(责任编辑:探索)
-
9月1日,2022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在上海世博中心开幕。本届大会以“智联世界 元生无界”为主题,集中展示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成果。界面新闻记者在现场展区看到,多家企业带来了集合人工智能技术的,包括 ...[详细]
-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俄新社16日援引国防部消息人士的话报道称,俄罗斯已经生产出第一批“波塞冬”超级核鱼雷,其威力是当年投在广岛的原子弹的100多倍。这些鱼雷即将部署在“别尔哥罗德”号战略核潜艇上。“别 ...[详细]
-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详细]
-
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再度扩容。1月17日,澎湃新闻注意到,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名单已由最初的6家公司7款产品扩容至9家公司12款产品。在此前基础上,共新增了5款产品,其中1款,太平人寿1款,阳光人寿1款, ...[详细]
-
快手-W发布三季度业绩 毛利约107.03亿元同比增长25.8%
01024)公布2022年第三季度业绩,收入约人民币231.28亿元单位下同),同比增长12.9%,环比增长6.6%;毛利约107.03亿元,同比增长25.8%,环比增加9.6%;期内亏损约27.12 ...[详细]
-
重塑“果链”生态:自研M2芯片迭代升级,供应链正加速向东南亚扩张
记者/张赛男 实习生/邹晨钰 1月17日晚,苹果在官网低调上线了2023年的首场发布会影片,发布Macbook Pro和Mac Mini,并亮出M2 Pro和M2 Max两款M2芯片家族新成员。苹果此 ...[详细]
-
独家专访市政协委员,石景山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陈婷婷:试点两年渐入佳境 长护险应提速推广
来源:北京商报2020年至今,长护险制度在北京市石景山全区已进行了两年多的试点,其运行情况如何?取得了怎样的经验?1月17日,北京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进入第四天,市政协委员,石景山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 ...[详细]
-
来源:投资有道杂志中裕软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证券简称:中裕科技;证券代码:871694.NQ)是一家以流体传输高分子材料软管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为主营业务的新三板挂牌公司。目前,公司正在冲刺北交所上市。招 ...[详细]
-
年末排名战打响,“独门重仓股”大涨!由“锂”转“芯”,这家公司净利大增143%!
文 朱妍 唐燕飞2022年逐渐步入尾声,主动权益类基金的排名之争也硝烟弥漫。从往年情况来看,年末基金业绩排名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相关基金重仓股的股价表现。11月以来,今年业绩排名靠前基金的“独门重仓 ...[详细]
-
2022年医保谈判药品平均降价超6成,预计未来两年将为患者减负超过900亿元
来源:财联社财联社1月18日电,据2022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新闻发布会介绍,2022年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调整工作现已顺利结束。本次调整,共有111个药品新增进入目录,3个 ...[详细]